您好,欢迎来到华夏园教育

深化改革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对外开放

发布者: 发布日期:2022-09-23 15:29:40 浏览次数:286

9月20日,教育部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情况举行专场新闻发布会。在深化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当下,需要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发展的五重维度。

    一是深入理解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地生根发芽。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富有特色和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发展客观上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矛盾。这对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数量规模、人才培养质量、结构布局、公平正义等方面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

    广大高校要认真理解和认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坐标方位,把握在校生数量规模、人才培养质量、综合社会效益、国际地位、品牌影响、学生及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口碑等因素在内的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情况。将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办学经费和生源质量等因素作为高质量对外开放发展的内生变量,研究学校教育及区域内循环,擘画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最大同心圆。

    二是牢固树立教育质量意识,坚决守住教育质量底线不放松不动摇。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与广大高校正确认识和理解贯彻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政策含义,树立正确的教育对外开放质量观念,将教育高质量对外开放纳入内涵式发展范畴来通盘考虑。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更加关注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向“注重质量、优化结构、调整布局、强调实效”转型和转轨,把重点放在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上来。

    高校要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加快包括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理念、模式、课程体系、专业设置等改革。从追求合作院校和国际留学生的数量规模到强调办学水平、合作实效,从“单向引进”到国际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办学经验、治理模式等全方位的“耦合共振”,从选派学生到境外短期交流交换到教师交流互访互派和长期互驻,从课程远程共享共建到学分互认、科研国际合作,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加主动、更重实效的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局面。

    三是构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保障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不跑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着力破除影响教育对外开放深入开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惯性思维和求稳的消极思维与懒惰情绪,以“在地国际化”作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共生的辐射作用,推动中外合作办学以及海外留学教育朝着“重实效、重质量”方向加大改革力度,引导和鼓励高校“走出去、引进来”,不断完善和优化对外合作办学结构布局,加快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推进和落实步伐。

    加快教育对外开放相关业务的“放管服”改革步伐,完善和优化改革高校外事审批政策,持续推进出国留学人员、来华国际学生、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的签证、创业就业、实习、学位认证等法律和制度改革。转变“外来和尚会念经”和“数量规模至上”思维定式。侧重结合中国教育发展需求实际,学习借鉴国际上教育教学和科研的理念与方法、管理经验以及课程、教材内容等。

    四是树立正确教育质量观念,实现个人和国家教育高质量对外开放的统一。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建设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体系的核心关键,建议各高校同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引导学生留学就读一流高校,跟随一流大师,到一流学科专业学习深造,选派工作既要达到优中选优,更要强化选派工作的引领作用,为人才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引导和鼓励高校释放同世界一流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交流的活力与创造力,激发重点学科、专业创新发展的活力,激发优势学科、优质专业反哺对外开放的潜力。引导高校把国际上一流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办学理念、治学理念有机地融入到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内部治理的全过程,探索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在地国际化”新模式。

    五是强化教育监管服务,扎牢质量认证篱笆,教育对外开放守土有责。按照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教育高质量对外开放与合作的辐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提升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给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综合效益。建议尽快建立健全对外开放办学协调联动机制,推行海外学位的分级认证制度;强化驻外使领馆教育处、公众主流媒体、留学归国人员群体组织间及出入境管理部门等合作联动机制,建立海外留学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焦点问题领域的信访举报和监督受理等信息公开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关注和关心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积极性。

    (作者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声明:来源于教育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