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于4月17日在武汉落幕,为期2天的决赛,共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赛区204所高校的605名学生,分别参加数学类高年级组、数学类低年级组和非数学类三个组别的比赛。
清华大学共7名同学参赛,其中共6名同学获得一等奖,1名同学获得二等奖。
来自清华机械工程系八字班的王煜楠获得非数学专业组北京赛区第一名。这次决赛因疫情原因推迟了一年,实在有点旷日持久。初赛居然还是2019年10月举行的。一度,王煜楠认为决赛肯定取消了。直到今年1月中旬,再次收到决赛通知,这才想起。幸好,王煜楠正在辅修数学双学位。比赛前两周,他开始着手准备。“ 因为还需要准备期中考,实际准备竞赛的时间大概是半周。”清华大学数学系杨晓京教授是此次大赛清华学生的领队老师。他对王煜楠印象十分深刻。2019年,在杨晓京教授的复变函数课上,王煜楠就以满分的成绩通过小论文测试,获得免试资格。杨老师回忆,这一次的比赛,王煜楠提前10分钟就交卷了,表示“只有一个小问题不太确定”。杨老师回忆说:“ 学数学的孩子大都不爱说话,王煜楠算是比较活泼的。”
杨老师对这一次清华学子取得的成绩十分兴奋。2019年,他第一次带队参加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当年,6名参赛同学,3名获得一等奖,2名获得二等奖,以及1个三等奖的成绩。这一届大赛,全国约有来自800多所高校的17万大学生参加初赛,决赛最终产生一等奖120名、二等奖187名、三等奖241名。7名清华参赛同学中,6位获得了一等奖,1位获得二等奖。
获得此次大赛数学专业高年级组一等奖的郭浩,是2018年入学的第一届丘成桐数学英才班的学生。因为所在班级特殊,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预赛时,还在低年级组的他,如今,已经是大三的学生。这一次,他决定挑战一下,临时改报了高年级组决赛。
回忆复习过程,仍能感到郭浩所面对的压力。决赛时间一再延后,意味着准备周期变长,之前复习过的也有遗忘的情况。郭浩表示,特别是大三后,很多竞赛涉及的知识平时并不常用,忘得更多。但相比两年前,郭浩明显成熟了,对自己更宽容,也更加从容。那些并非日常使用的知识,有些生疏也能坦然面对。在比赛过程之中,郭浩内心平稳,把会做的做完,再慢慢考虑较难的题目。
输赢固然重要。然而王煜楠认为,比赛更大的收获是找到了数学学习的伙伴,感受到数学道路是热闹的。来自汕头的王煜楠,在上大学之前,只有信息竞赛的经历,并未参加过数学竞赛。高中时,却也粗略地浏览过一遍高等数学。在大学的学习中,他明显感觉到与老师合拍,“基本课上就能掌握所讲的内容”。每次考试之前,他并不复习作业和习题,而是将整本书上几乎每一条定理都证明一遍。大一下学期,他开始选修数学二学位,跟着数学系一起上课,“这才学习到真正严格的证明,感受到数学的公理化系统是无与伦比的”。经过了一年艰难的学习,王煜楠慢慢地从 “这也要证”、“这怎么证”、“这是什么” 的疑问变成了 “本应如此”、“显然”等,逐渐学会从数学角度、用数学工具来看待、分析一学位专业中的很多论断。
来自南京的郭浩,一直被数学学霸包围着,压力是常态。他所在宿舍里就住着3位 “丘班” 大神,成绩特别优秀自不必说,日常还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数学讨论班追求精进。而在“丘班” 同学中,早早拿到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奖的也并不罕见。如今大三的郭浩,对压力似乎早习以为常,更懂得把压力化为动力。他认为,比赛毕竟不是学习生活的常态,还是应该以平时扎实地学习为主。
杨教授,算得上是清华大学的知名教授。知乎上的网友笑称:“你的数学可能是‘体育’老师教的”。年过六旬,杨老师的臂围、胸肌、腹肌总能给青年学子带来一万点暴击。在采访中,他多次以田径比赛比喻数学竞赛。参加数学竞赛,意味着进入专业赛道。他期待更多清华学生报名参加这类比赛,同时期待学校能给与数学竞赛更多支持。他认为,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参加竞赛,犹如业余选手进入专业体系的一次洗礼,实实在在地促进数学知识的综合掌握、解题能力的全面提高。最重要的是,以更高阶的数学能力和数学工具面对各个学科的学习,对未来提高科研水平,大有裨益。
还有不到20天,第12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将在吉林大学举行, 又将有6位清华学子参加此次决赛。
王煜楠给出了一点建议,非数学类比赛的复习,只要看过一遍课本基本就够了,考试难度只比清华工科院系的数学期末考高 “一点点”。
郭浩,最近喜欢上了打台球,跻身数学学霸班的他,所幸可以在运动中获得快乐。三年的学习,他战胜了学业上的各种挑战,更加明确自己的兴趣点,计划未来以科研作为目标。
杨教授,大概还是一身经年不变的灰色运动装带队出战。
期待5月的好消息!
声明: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